为强化高中生在复杂天气下的应急处置能力,我校于2025年5月28日上午,利用阴雨天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。本次演练聚焦“恶劣天气下的科学避险流程”,旨在检验应急预案的适应性,强化“科学避险、有序撤离”的安全意识,确保灾害来临时能高效应对,提升师生对湿滑环境、视线受阻等场景的应对能力。
1. 预警响应与准备(10:00-10:02)
演练领导小组(一部六组)提前在走廊、楼梯转角铺设防滑地垫,教官对教学楼周边积水路段设置警示标识,德育处主任王俊老师通过广播强调“阴雨天疏散注意事项”(如扶稳扶手、保持半蹲姿势前行等)。
2. 有序疏散与雨中行进(10:02-10:03)
(1)总指挥王爱民校长广播宣布:“现在地震来袭,实施紧急避险!”代表灾害发生,学生进行应急避震。(防空警报铃声持续60秒)各班主任老师迅速到班,大声指挥,稳定学生的情绪。负责疏散通道的教师及时到位,在各楼层协助疏散学生,维护秩序。
学生就近躲避在书桌(旁),内承重墙的墙根、墙角;蹲下,尽量蜷曲身体,降低身体重心,缩小面积,额头枕在大腿上,用双臂或其他书本等保护好头部;如在排椅、床旁可趴下,伏而待定。
(2)总指挥王爱民校长宣布:“现在地震减弱,紧急避险结束,请各班主任组织学生尽快进行紧急疏散!”
第二次警报声响起(持续120秒):组织疏散信号,学生按预定方案进行疏散。
各班主任按疏散路线组织学生有条不紊地向安全区疏散,做到秩序井然,同时班主任要提醒学生不慌张,不拥挤、不推搡,双手护头,严肃认真,不当游戏嬉闹。2至3分钟内到达现场并清点人数,同时查清现场是否有遗漏人员。
(3)疏散线路及疏散地安排:各年级均为巨桥广场,按升旗仪式位置设置各班疏散安全区。
按就近疏散原则,高一1-3班从卫生间过道、4—6班从教学楼外道路向东朝巨桥广场空地疏散;高一7、8、9班从南教东面楼梯疏散;高一10、11、12班从西面楼梯疏散;高一13、14班、高二17班从三楼通过风雨走廊到达格物楼,从格物楼东面楼梯快速下楼疏散。
高二1班从卫生间过道、2—6班从教学楼外向东朝巨桥广场空地疏散;高二7、8、9班从北教东面楼梯疏散;高二10、11、12班从西面楼梯疏散;高二13—16班从三楼通过风雨走廊到达致知楼,从致知楼东面楼梯快速下楼疏散。
高三1、2、3班,7、8、9班从东面楼梯疏散,高三4、5、6、10、11、12、13、14班从西面楼梯疏散。
3. 集结清点与现场点评(10:06)
全校2600余名师生在3分钟内完成操场集结。年级主任逐班核对人数后,王爱民校长做复盘、总结:
(1)亮点突出
首次在阴雨天开展演练,验证了应急预案的适应性,师生避险效率较晴天演练有所下降,但依旧表现出色。
各部门协作紧密,防滑、遮雨等细节措施到位,未出现滑倒等情况。
(2)优化方向
今后可增配“应急照明背包”(内置荧光棒、反光条),提升极端天气下的视觉引导效果;
后续将在早晚自习时段增设“无预警阴雨天演练”,强化肌肉记忆与应急本能。
阴雨天的演练让师生更深刻认识到:灾害发生时,天气因素是必须直面的挑战。我校将以此次演练为契机,定期开展场景化训练,让“安全意识”真正转化为“生存能力”。
-END-
图文:陈景
编辑:李卉
二审:艾字春
三审:王爱民、秦满兴
|